Google 搜尋業務迎來新掌舵人: Nick Fox 接替 Prabhakar Raghavan 領導核心業務

Google 搜尋業務迎來新掌舵人: Nick Fox 接替 Prabhakar Raghavan 領導核心業務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宣布了一項重大人事變動,長期領導搜尋和廣告業務的高級副總裁 Prabhakar Raghavan 將卸任現職,轉任新設立的首席技術官( Chief Technologist )一職。接替 Raghavan 的是在 Google 任職21年的資深高管 Nick Fox 。這一變動標誌著 Google 核心業務領導層的重大調整,也反映出該公司在人工智能時代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領導層變動細節

根據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發布的內部備忘錄,此次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

  1. Nick Fox 將接手領導知識與資訊( Knowledge & Information )團隊,負責 Google 的搜尋、廣告、地理和商務產品。
  2. Prabhakar Raghavan 轉任首席技術官,將與 Pichai 及其他 Google 領導層密切合作,為公司提供技術方向指導。
  3. Gemini 應用程式團隊將併入 Google DeepMind ,由 CEO Demis Hassabis 領導。
  4. Google Assistant 團隊將併入平台與裝置部門。

Pichai 在聲明中表示:「 Prabhakar 決定是時候在職業生涯中邁出重要一步。在 Google 領導各個團隊12年後,他將回歸計算機科學的根源,擔任 Google 的首席技術官。在這個角色中,他將與我和其他 Google 領導密切合作,提供技術指導並培養我們的技術卓越文化。」

Nick Fox : Google 的資深高管

Nick Fox 自2003年加入 Google ,在公司任職超過20年,曾在多個關鍵部門擔任領導職務。根據 All American Speakers 的介紹, Fox 曾擔任通訊產品副總裁,負責 Hangouts 、 WebRTC 和 Project Fi 等項目。在此之前,他還曾擔任 Google 搜尋廣告業務的產品管理副總裁。

Pichai 對 Fox 的能力表示了充分的信心:「 Nick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展現了對知識與資訊幾乎每個方面的領導能力,從搜尋和 Assistant 的產品和設計,到我們的購物、旅遊和支付產品。」

Fox 在接任新職後將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他需要維持 Google 在搜尋和廣告市場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他還需要帶領團隊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競爭,特別是來自 OpenAI 、 Microsoft 等公司的挑戰。

Raghavan 的貢獻與新角色

Prabhakar Raghavan 在 Google 的職業生涯可謂功績卓著。 Pichai 在聲明中特別提到了 Raghavan 的一些重要貢獻:

  • 在 Gmail 中推出 Smart Reply 和 Smart Compose 等早期 AI 應用實例
  • 將 Gmail 和 Drive 用戶數推至10億以上
  • 在搜尋中引入 AI Overviews ,惠及數億用戶
  • 推出 Circle to Search 等新搜尋模式
  • 在 Maps 和 Shopping 中引入沉浸式視圖和虛擬試穿等 AI 功能

在新的首席技術官角色中, Raghavan 將負責為 Google 提供整體技術方向指導,這對公司在 AI 時代的戰略布局至關重要。

變動背景: AI 競爭與市場挑戰

此次領導層調整發生在 Google 面臨多重挑戰的背景下:

  1. AI 搜尋引擎崛起:根據 Business Insider 的報導, eMarketer 預測 Google 在美國搜尋廣告市場的份額可能在明年首次跌破50%。這一趨勢部分歸因於像 OpenAI 的 ChatGPT 和 Perplexity AI 等 AI 工具的崛起。
  2. 年輕用戶流失: Bernstein Research 分析師 Mark Shmulik 指出, Z 世代和 Alpha 世代已不再將「 Google 」作為動詞使用,而是轉向「搜尋」這一更通用的詞彙。
  3. 監管壓力: Google 正面臨來自美國和歐盟的反壟斷調查。
  4. 搜尋品質爭議:早在2024年4月,有分析指出,在 Raghavan 領導下, Google 搜尋可能過於重視廣告收入而犧牲了搜尋品質。

面對這些挑戰, Google 一直在積極應對。公司在2023年3月推出了 Gemini ,這是一個能夠以自然語言呈現搜尋結果的大型語言模型。此外, Google 還推出了一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和搜尋引擎增強功能。

業界反應與展望

此次人事變動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Campaign Asia 的分析指出, AI 驅動的搜尋引擎正在逐步蠶食 Google 的市場份額。 BrightEdge 創始人兼執行主席 Jim Yu 表示:「生成式 AI 正在革新搜尋行業。 AI 驅動搜尋引擎的出現是打開搜尋格局、允許新進入者潛在顛覆 Google 壟斷地位的第一步,而現在反壟斷裁決可能會成為一個加速器。」

Assembly 的 APAC 啟動和體驗總監 Arun Kumar 認為:「 AI 搜尋的增長確實令人興奮,有可能與 Google 競爭,特別是如果它能解決我們在使用 Google 搜尋引擎時面臨的一些挑戰。例如, SearchGPT 旨在優先考慮高績效、相關的內容,而不是充斥著廣告、片段和不可信的 SEO 優化或 AI 生成內容的雜亂環境,從而為搜尋技術建立一個新標準。」

對於 Nick Fox 接任搜尋業務負責人,業界普遍持謹慎樂觀態度。有分析認為, Fox 可能會更加注重核心搜尋質量的提升,並加速 AI 技術在 Google 產品中的應用。同時,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高管, Fox 可能會更加重視監管合規問題。

結語

Google 搜尋業務的領導層變動標誌著該公司在 AI 時代的戰略調整。 Nick Fox 接替 Prabhakar Raghavan 領導核心業務,將面臨維持市場主導地位、應對 AI 競爭、提升搜尋質量等多重挑戰。與此同時, Raghavan 轉任首席技術官,將為 Google 的整體技術方向把舵。

這一變動也反映出 Google 正在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和競爭壓力。隨著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搜尋行業正面臨重大變革。 Google 能否在新的領導下保持其在搜尋和廣告市場的主導地位,同時在 AI 領域實現突破,將是科技界密切關注的焦點。

《紐約時報》向 AI 搜尋引擎 Perplexity 發出停止通知函,要求停止使用其內容

《紐約時報》向 AI 搜尋引擎 Perplexity 發出停止通知函,要求停止使用其內容

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媒體與 AI 公司之間關於內容使用權的爭議愈演愈烈。近日,《紐約時報》向 AI 搜尋引擎初創公司 Perplexity 發出停止通知函,要求該公司立即停止未經授權使用其新聞內容,這一舉動再次引發了業界對 AI 與版權問題的廣泛討論。

紐時的指控

根據《華爾街日報》獲得的信函副本,《紐約時報》指控 Perplexity:

  1. 未經授權使用《紐約時報》「富有表現力、精心撰寫和研究、編輯的新聞報導」。
  2. Perplexity 使用紐時內容的方式(包括建立摘要和其他產出)侵犯了版權法。
  3. Perplexity 及其商業夥伴通過這種行為「獲得不公正的利益」。
  4. 儘管《紐約時報》已在其 robots.txt 文件中禁止 AI 爬蟲(包括 Perplexity 的)訪問其網站,但 Perplexity 似乎繞過了這一限制。

《紐約時報》要求 Perplexity 在 10 月 30 日前提供有關其如何訪問紐時網站的資訊,並立即停止所有未經授權的訪問和使用行為。

Perplexity 的回應

面對《紐約時報》的指控,Perplexity 做出了以下回應:

  1. Perplexity 執行長 Aravind Srinivas 表示,公司「非常有興趣與每一家出版商合作,包括《紐約時報》在內」。他強調 Perplexity 並沒有忽視《紐約時報》阻止內容抓取所做的努力。
  2. 公司發言人 Sara Platnick 辯稱,「沒有任何實體擁有事實的版權」,為其索引內容並引用以提供回答的做法辯護。
  3. Perplexity 否認為 AI 訓練而抓取內容,強調他們只是索引網頁以在回答中呈現事實內容。
  4. 公司計劃在 10 月 30 日截止日前通過律師函做出正式回應。

更廣泛的影響

這起爭議凸顯了 AI 技術對新聞出版業的巨大影響,並引發了一系列相關討論:

  1. 內容創作與 AI 使用的平衡:出版商擔心 AI 濫用和竊取內容可能損害依賴廣告和訂閱收入的新聞媒體。同時,AI 技術在資料分析、草擬標題甚至生成整篇文章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
  2. 版權法的適用性:Perplexity 的辯護引發了關於事實性內容版權保護的討論。這可能需要立法機構和司法系統進一步釐清 AI 時代的版權邊界。
  3. 商業模式的轉變:一些 AI 公司如 OpenAI 已與多家出版商簽署協議,獲得內容使用授權並提供補償。這種模式可能成為未來內容創作者與 AI 公司合作的範本。
  4. 搜尋引擎的未來:這場爭議被視為「基於連結的搜索之戰」,因為 AI 摘要可能減少用戶點擊原始新聞連結的機會,從而影響出版商的收入。
  5. 法律訴訟的增加:《紐約時報》目前正在起訴 OpenAI 和微軟,指控他們未經授權使用其內容訓練 AI 模型。類似的法律糾紛可能會增加,推動相關法律的發展。

業界反應

這起事件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1. 其他出版商如 Forbes 和 Condé Nast 也曾指控 Perplexity 抄襲其內容。
  2. 為應對這些指控,Perplexity 早些時候推出了收入分享計劃,與包括《財富》、《時代》和《德克薩斯論壇報》在內的出版商達成協議,提供廣告收入分成和免費訂閱。
  3. 技術專家 Shelly Palmer 指出,這場爭議的核心在於”爬取”(crawl)和”抓取”(scrape)的區別。前者是為了索引和呈現數據,後者則可能涉及收集內容用於 AI 訓練。
  4. 一些分析師認為,這場爭議可能持續數年,並將成為塑造 AI 與內容產業關係的關鍵戰役。

結語

隨著 AI 技術的持續發展,內容創作者與 AI 公司之間關於知識產權和公平使用的爭議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1. 法律框架的更新:現有版權法可能需要修訂,以適應 AI 時代的新挑戰。
  2. 行業標準的建立:AI 公司和內容創作者可能需要共同制定新的行業標準,規範 AI 對內容的使用。
  3. 技術解決方案:開發更精確的內容識別和追踪技術,以便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
  4. 商業模式創新:探索新的合作模式,確保內容創作者得到公平補償,同時不阻礙 AI 技術的發展。
  5. 公共政策討論:政府和監管機構可能需要介入,平衡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之間的關係。

這場爭議不僅關乎《紐約時報》和 Perplexity,更代表了整個內容產業與 AI 技術之間的角力。隨著 AI 技術日益成熟,類似的衝突可能會更加頻繁。如何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促進技術創新,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業界和監管機構需要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進一步閱讀
  1. Perplexity 正在顛覆搜尋引擎領域,你的內容和 SEO 策略準備好了嗎?
  2. Perplexity:超越 Google 的下一代 AI 搜尋引擎

Google 全面開放 Imagen 3 人工智能圖像生成工具

Google 全面開放 Imagen 3 人工智能圖像生成工具

科技巨頭 Google 2024年10月9日宣布,其最新一代人工智能圖像生成工具 Imagen 3 現已向全球所有 Gemini 用戶開放使用,包括免費帳戶持有者。這一舉措標誌著 Google 在 AI 圖像生成領域的重要進展,同時也反映了 AI 技術日益普及化的趨勢。

Imagen 3 的主要特點

根據可用資訊,Imagen 3 在以下方面實現了顯著提升:圖像品質提升

  • 生成的圖像具有更高的逼真度,細節和紋理渲染更佳。
  • 圖像更加生動,具有鮮明的攝影級細節。

更好地執行指令

  • 更準確地解釋和執行用戶提示。
  • 能夠創作多種風格,從經典油畫到現代數字藝術。

減少瑕疵

  • 生成的圖像中的干擾元素更少。
  • 顏色更加鮮豔,瑕疵更少。

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要使用 Imagen 3,用戶需要:

  1. 擁有一個 Google 帳戶。
  2. 通過網頁或手機訪問 Gemini。
  3. 輸入命令提示來生成圖像。

Google 強調,所有使用 Imagen 3 生成的圖像都會帶有 AI 生成圖像識別標誌和元數據。此外,公司還實施了一系列安全措施:

  • 內容過濾系統,防止生成不當或有害圖像。
  • 數字水印技術,有助於識別 AI 生成的內容。
  • 免費用戶目前無法生成人物圖像,這項功能僅限於付費的 Gemini Advanced 用戶。

Meta 推出 Movie Gen

Meta 推出 Movie Gen

Meta 公司於2024年10月4日宣布推出一項突破性的 AI 視頻生成工具 Movie Gen,這標誌著人工智能在媒體創作領域的又一重大進展。這項技術不僅能夠根據文字提示自動生成高清視頻,還能配以 AI 生成的音頻,為創作者和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內容製作能力。

主要功能

Movie Gen 的核心功能包括:

  1. 視頻生成:能夠根據文字提示生成長達 16 秒、16 或 24 幀每秒的高清視頻,最高分辨率可達 1080p。
  2. 音頻生成:可以生成長達 45 秒的高質量音頻,包括環境聲、音效和背景音樂,並與視頻內容同步。
  3. 個性化視頻:用戶可以上傳個人照片,Movie Gen 會將其轉化為個性化視頻。
  4. 視頻編輯:通過簡單的文字命令編輯現有視頻,包括修改風格、過渡效果或添加新元素。

Meta 人工智能研究部門負責人表示:「Movie Gen 代表了我們在 AI 媒體生成領域的最新突破。它不僅能創造令人驚嘆的視頻內容,還能為創作者提供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和效率。」

技術細節

Movie Gen 的技術實力令人印象深刻:

  • 視頻生成由一個擁有 300 億參數的轉換器模型驅動。
  • 音頻生成則依靠一個 130 億參數的模型,可以生成 48kHz 的高質量音頻內容。
  • 該系統經過了大規模數據集的訓練,包括約 1 億個視頻、10 億張圖像和 100 萬小時音頻。

Meta 的研究人員強調,Movie Gen 在視頻質量、個性化、編輯精確度和音視頻同步等方面都達到了業界領先水平。這些成就歸功於模型架構、訓練數據和評估方法的創新。

市場競爭

Movie Gen 的推出標誌著科技巨頭們在 AI 視頻生成領域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主要競爭對手包括:

  • OpenAI 的 Sora:幾個月前發布,可以生成長達一分鐘的視頻。
  • Google DeepMind 的 Veo:正在開發中,據稱可以生成超過 60 秒的視頻。
  • Runway 的 Gen-3:得到 Nvidia 的支持,已經籌集了超過 2.3 億美元的資金。

業內分析師指出:「Meta 的 Movie Gen 在某些方面可能領先競爭對手,特別是在音頻生成和與視頻的同步方面。但這個領域的競爭才剛剛開始,我們預計在未來幾年內會看到更多突破性的創新。」

AI 視頻生成市場前景

AI 視頻生成市場正處於快速增長階段。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的報告

  1. 2023 年全球 AI 視頻生成器市場規模估計為 5.549 億美元。
  2. 預計從 2024 年到 2030 年,市場將以 19.9% 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
  3. 到 2030 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19.6 億美元。

這一增長主要由以下因素驅動:

  1. 視頻內容需求的持續增加
  2. 高速網路的普及
  3. 社群媒體平台用戶的增長
  4. 消費者對視頻內容的偏好上升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的另一份報告更為樂觀,預測到 2032 年,市場規模可能達到 25.629 億美元,2024-2032 年期間的年複合增長率為 19.5%。

潛在應用領域

Movie Gen 的潛在應用範圍廣泛,包括但不限於:

  1. 社群媒體內容創作:為 Instagram Reels、TikTok 和 YouTube Shorts 等平台創建吸引眼球的短視頻。
  2. 行銷和廣告:幫助品牌快速製作高質量的視頻廣告和行銷材料。
  3. 教育:創建互動式教學視頻,提升學習體驗。
  4. 娛樂業:輔助電影和電視節目的前期製作和視覺效果創作。
  5. 個人使用:製作個性化的生日祝福視頻或家庭回憶錄。

Meta 的產品經理表示:「我們看到了 Movie Gen 在各個行業的巨大潛力。從小型企業到大型品牌,從教育機構到娛樂公司,AI 視頻生成技術將徹底改變內容創作的方式。」

發展前景與挑戰

儘管 Movie Gen 展現出巨大潛力,但 Meta 首席產品官 Chris Cox 在社交平台 Threads 上表示,由於高昂成本和冗長的生成時間,該公司「近期內不會將其作為產品推出」。

此外,AI 視頻生成技術的出現也引發了一系列挑戰和擔憂:

  1. 版權問題:AI 生成的內容可能涉及版權糾紛,特別是當模型訓練數據的來源不透明時。
  2. 濫用風險:這項技術可能被用於製作深度偽造視頻,對資訊真實性構成威脅。
  3. 就業影響:視頻製作和編輯行業的從業者可能面臨 AI 帶來的就業壓力。
  4. 計算資源需求:高質量 AI 視頻生成需要大量計算資源,這可能限制其廣泛應用。
  5. 道德考量:AI 生成的逼真人物和場景可能引發道德和隱私問題。

Meta 表示,他們正在積極應對這些挑戰。公司發言人強調:「我們正在與行業專家、政策制定者和社會各界合作,以確保 Movie Gen 的負責任開發和使用。我們的目標是在推動創新的同時,也保護用戶和社會的利益。」

行業影響

Movie Gen 的推出可能對多個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1. 媒體和娛樂業:傳統的視頻製作流程可能被顛覆,創作者將擁有更多工具來實現他們的想象。
  2. 廣告業:品牌可以更快速、更經濟地製作個性化廣告內容。
  3. 教育科技:AI 生成的教育視頻可能成為個性化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4. 電子商務:產品展示和營銷視頻的製作成本可能大幅降低。
  5. 社群媒體平台:用戶生成內容的質量和數量可能會顯著提升。

然而,這些變化也引發了行業內的擔憂。一位好萊塢製片人表示:「AI 視頻生成技術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它為創作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也可能威脅到許多專業人士的工作。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在擁抱創新的同時也保護行業的生態系統。」

Meta 的 AI 戰略

Movie Gen 的推出是 Meta 更廣泛 AI 戰略的一部分。該公司計劃在 2024 年投資 350 億至 400 億美元用於 AI 研發,這一數字比之前的預期高出 50 億美元。

Meta CEO Mark Zuckerberg 在最近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AI 將成為我們所有產品的核心。從提升用戶體驗到創造新的商業機會,AI 將在 Meta 的未來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

結語

Meta 的 Movie Gen 代表了 AI 視頻生成技術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不僅展示了 AI 在創意領域的巨大潛力,也凸顯了科技巨頭們在 AI 領域的激烈競爭。

隨著這項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可能會看到內容創作方式的革命性變革。然而,如何平衡創新與責任,如何應對技術帶來的社會和道德挑戰,將是 Meta 和整個科技行業需要持續面對的問題。

YouTube 擴展 Shorts 影片長度至 3 分鐘,推出新功能以增強競爭力

YouTube 擴展 Shorts 影片長度至 3 分鐘

YouTube 宣布對其短片平台 Shorts 進行重大更新,將最長影片時限從 60 秒延長至 3 分鐘,並推出多項新功能,以加強與 TikTok 和 Instagram Reels 的競爭。

這項變更將於 2024 年 10 月 15 日生效,適用於方形和垂直影片。YouTube 表示,延長影片時限是創作者最常要求的功能之一。

除了延長影片時限外,YouTube 還將推出以下新功能:

  1. 模板功能:創作者可以使用模板輕鬆參與熱門趨勢。
  2. 增強混剪:未來幾個月內,創作者將可以直接在 Shorts 相機中混剪 YouTube 平台上的影片片段。
  3. AI 整合:YouTube 計劃整合 Google DeepMind 的 Veo 模型,用於生成 AI 背景和影片片段。

為了提升用戶體驗,YouTube 還將推出移動版趨勢頁面、評論預覽功能,以及在主頁信息流中新增「顯示較少 Shorts」選項。

YouTube Shorts 產品管理總監 Todd Sherman 表示:「我們相信這些更新將為創作者提供更多靈活性,同時為用戶帶來更豐富的內容體驗。」

這些變更旨在加強 YouTube 在短片市場的競爭力,然而延長影片時長可能會模糊短片與傳統內容之間的界限,YouTube 表示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改善對較長 Shorts 的推薦。

隨著社交媒體平台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YouTube 此舉被視為對 TikTok 和 Instagram Reels 的直接回應。TikTok 目前允許上傳長達 10 分鐘的影片,而 Instagram Reels 的上限為 90 秒。

業內人士預計,這些更新將為創作者和廣告商帶來新的機會,但其對觀眾參與度和內容發現的影響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