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Cloud 免費生成式 AI 培訓:為2024年做好準備

隨著2024年的臨近, Google Cloud 宣布將在12月份提供12天的無成本生成式 AI 培訓,以應對這一年來生成式 AI 成為熱門話題的趨勢。這項培訓旨在幫助個人提升他們的技能和知識,並為新的一年及以後的 AI 應用做好準備。

YouTube thumbnailYouTube icon
影片來源: Google

Google Cloud 的學習內容全球負責人 Jaime Farinos 和 Google Cloud 認證與證書的全球負責人 Magda Jary 邀請大家參加這一系列的培訓,這些培訓包括點播課程、實驗室和影片,旨在幫助參與者驗證他們的 AI 知識。這些生成式 AI 培訓無需任何成本,參與者可以在12月份的任何時候完成。

培訓內容從基礎開始,適合任何角色或技能水平。參與者將了解生成式 AI 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使用 Google Cloud 工具開發自己的生成式 AI 應用。其中包括一門22分鐘的入門課程,內容涵蓋視頻、閱讀材料和測驗,以及一門關於大型語言模型( LLMs )的課程,這將幫助參與者建立對 LLMs 的基礎理解,包括使用案例和如何使用提示調整來提高 LLM 的性能。此外,參與者還有機會通過完成三門基礎課程和測驗來獲得一個可分享的 Google Cloud 技能徽章,證明他們對生成式 AI 基本概念的理解。Google Cloud 還提供了一個名為” The Arcade “的遊戲化體驗,參與者可以在 Google Cloud 環境中完成生成式 AI 實驗室,並且有機會累積積分以獲得 Google Cloud 商品。

這次的培訓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對生成式 AI 感興趣的人士無成本地提升他們的技能,並為未來的 AI 挑戰做好準備。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這樣的培訓對於希望保持競爭力的專業人士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課程網址

AI 作圖有著作權嗎?中國第一則案例判決出爐

近期,中國 AI 文生圖著作權第一案在北京互聯網法院得到了一審判決。法院首次確認由 AI 生成的涉案圖片構成作品屬於美術作品,原告享有對該圖片的著作權。這一判決對於 AI 生成的圖片是否具有著作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

案例背景

2023年2月,原告李先生利用 Stable Diffusion 人工智能大模型,通過輸入提示詞的方式,生成了一張人物圖片,後將該圖片以「春風送來了溫柔」為名發布在某網路平台。被告劉女士在個人帳號上使用該圖片作為文章配圖發布。李先生以侵害作品署名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為由,將劉女士起訴到北京互聯網法院。

法院判決

11月27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對該案作出一審判決。判決指出,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圖片,是否體現作者的個性化表達,需要個案判斷,不能一概而論。一般來說,人們利用 Stable Diffusion 類模型生成圖片時,其所提出的需求與他人越具有差異性,對畫面元素、布局構圖描述越明確具體,越能體現出人的個性化表達。法院認為,從涉案圖片本身來看,體現出了與在先作品存在可以識別的差異性。從涉案圖片生成過程來看,原告李先生對於人物及其呈現方式等畫面元素通過提示詞進行了設計,李先生獲得了第一張圖片後,其繼續增加提示詞、修改參數,不斷調整修正,最終獲得了涉案圖片,這一調整修正過程亦體現了原告的審美選擇和個性判斷。

影片來源:新闻来了 News Daily

判決意義

這一判決對於 AI 生成的圖片是否具有著作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在判決中,法院認定涉案圖片具有獨創性,並依據著作權法和民法典作出判決。這意味著在未來的法律訴訟中,可以將 AI 生成的圖片視為具有著作權的作品。對於用戶來說,需要注意的是:

  1. 不能未經許可開發其他作品,如自己繪製哈利波特或復仇者聯盟以此獲得流量,這對他人已有的版權是一種侵權行為。
  2. 不要未經許可使用明星肖像的 AI 模型,會有肖像權的侵權風險。
  3. 使用 AI 繪畫創作時,不能完全模仿或採用他人已有的圖片,以免觸發著作權侵權風險。

這一判決將有助於確保 AI 生成的圖片在法律保護方面得到更好的保障,並為未來 AI 生成內容的監管提供了法律依據。

【最新發布】Midjourney V6 模型開放試用 – 體驗前所未有的圖像生成技術

2023年12月21日凌晨, Midjourney 宣布對所有用戶開放了其最新的 V6 模型的 alpha 版本。這個更新讓用戶在寒假期間能首次體驗 V6 模型的先進功能。用戶可以通過在設置菜單中選擇 V6 或在指令後加上”––v 6″來啟用新模型。

V6 模型帶來了許多顯著的改進。首先,它在遵循更長的指令方面變得更加精確,增強了模型的知識和圖像提示的能力。此外,它在繪製文字方面也有小幅改進,用戶需在指令中加入引號和特定的風格設定。新的 upscaler 功能也讓圖像的解析度提高了兩倍,並帶來了”細微”和”創意”兩種模式。

V6 在啟動時支持多種功能和參數,包括多種風格和效果設定。然而,也有一些功能尚未支持,預計將在未來一個月內推出,如視角轉換、區域變化等。

Midjourney 指出,與 V5 相比, V6 在提示方面的反應更為敏感,用戶需要重新學習如何有效地使用提示。這意味著要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語言,並明確指出所需的內容。 V6 對於明確的指令有了更好的理解能力,如果用戶希望獲得更加真實或更少個人色彩的圖像,應該使用”––style raw”。

該公司提醒用戶,這只是一次 alpha 測試,模型在未來可能會經常且不預先通知地進行更改,並且 V6 在速度和成本上相對 V5 來說會更慢更昂貴,但預計隨著優化會逐步改善。

此外,由於 V6 能生成遠比以往任何版本更逼真的圖像, Midjourney 加強了其審核系統,並將嚴格執行社區規範。公司呼籲用戶使用這項強大的工具時要保持喜悅、好奇、責任感和尊重。

V6 模型是 Midjourney 基於其 AI 超級集群從頭開始訓練的第三個模型,已經開發了9個月。公司表示, V6 雖然不是最終步驟,但希望所有用戶都能感受到這一深刻進步,並與他們集體想象的力量更加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用戶被邀請在特定的展示區分享他們的圖像,或在意見和特性討論區提供反饋。

實際圖像效果

筆者測試後覺得 V6 模型的成像擬真程度大勝 DALL-E 3 ,也比 V5.2 更接近真實照片。若你是 Midjourney 用戶也可以體驗看看差異。

人像

Prompt: A Japanese beautiful 22 year old woman wearing white lace deep v dress, sitting on a chair in the coffee shop, full body shot, cinematic shot, f/1.4, 50mm, iso 200, volumatic lighting, soft lighting, cold tone color, Nikon D6, natural skin.

V5.2

V6

風景

Prompt: Kyoto Nara Higashiji Temple, snow scene, panoramic view, wide-angle lens, cinematic stunning scene, intense sunlight, several deer walking ahead. F/8, 16mm, ISO 200, Pentax 645Z.

V5.2

V6

文字

Prompt: Low angle view. An advertisement with text “Leggie” printed on it stands on the TV wall in Times Square, with a crowd of onlookers below. In the snowy winter, at night, bright neon lights. F/5.6, ISO 800, Nikon D6.

V5.2

V6

文字的問題在這個版本仍然存在,但是文字呈現的效果及錯誤率相比 V5.2 要來得更好。

進一步閱讀
  1. Midjourney V6 最佳化實踐:跟著步驟一步一步完成所想即所見的圖像
  2. Midjourney V6 新手救星:MJ V6 Prompt Creator GPT

最新研究:如何針對人工智能搜尋引擎進行 SEO 優化

在數位時代的快速發展下,搜尋引擎優化(SEO)已成為網站和內容創作者的重要工具。傳統 SEO 的主要目標是調整網站的內容和結構,以在搜尋引擎結果頁中獲得更高的排名,進而增加曝光率和訪問量。然而,隨著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出現,一種新型的搜尋引擎——人工智能搜尋引擎(例如 Generative Engines)已經崛起。這些引擎利用生成模型來收集和總結資訊,回答用戶的查詢​​。

《GEO:人工智能搜尋引擎優化》這篇論文的主要研究團隊為在資訊檢索系統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他們專注於探索和實現新的搜尋技術,特別是在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來提升搜尋引擎效能方面。研究團隊深入探討了生成引擎的運作原理、對傳統 SEO 策略的影響以及開發新的 GEO 方法,旨在為這一新興領域提供實用且有效的指導。

研究團隊針對 GEO 框架提出了一整套全面的可見度指標,並使內容創作者能夠創建他們自己的定制可見度指標。通過系統評估,研究團隊證明了提出的生成引擎優化方法可以在各種查詢中提高高達40%的可見度,為內容創作者提供了提高他們在快速適應生成引擎中的可見度的有益策略。研究者發現,包括引用,來自相關來源的引語,和統計數據可以顯著提高源可見度,各種查詢的增加超過40%。此外,研究者也發現生成引擎優化方法的有效性取決於查詢的領域。

人工智能搜尋引擎的原理與運作

人工智能搜尋引擎,如 Generative Engines,代表了搜尋技術的一個重大進步。這些引擎不僅僅是回答查詢的工具,而是透過複雜的算法來理解和處理用戶的需求。在一個基本的層面上,這些引擎包括數個後端生成模型和一個用於來源檢索的搜尋引擎。當用戶提出查詢時,這些搜尋引擎採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將查詢轉化為一個可以理解和處理的格式,進而產生一個自然語言的回應​​。

這些搜尋引擎的關鍵在於它們如何使用大量的資料和先進的機器學習技術來提供準確和相關的答案。它們通過結合來自不同來源的資訊,生成一個豐富且結構化的回應。這種方法與傳統搜尋引擎的單一來源回應不同,它需要在多個方面考慮如文本長度、獨特性以及引用網站的呈現方式​​。

此外,這些搜尋引擎不僅限於單一的文字輸入和輸出模式,它們還涵蓋了多種任務,如查詢重構、來源選擇,以及決定何時何地執行這些任務。這些功能的複合使得人工智能搜尋引擎能夠提供一種更加個性化且深入的搜尋體驗​​。

傳統 SEO 與人工智能搜尋優化 (GEO) 的差異

傳統的搜尋引擎優化 (SEO) 主要關注於如何通過特定關鍵字和內容結構來提高網站在搜尋引擎結果頁(SERP)中的排名。這種策略基於搜尋引擎如何爬行、索引和排列網站內容的特定算法。然而,隨著人工智能搜尋引擎的出現,傳統 SEO 方法面臨著挑戰。這是因為這些新型搜尋引擎採用更為複雜和動態的算法來生成回應,而非僅僅依賴關鍵字匹配​​。

相較於傳統 SEO,人工智能搜尋引擎優化(GEO)關注的是如何在人工智能驅動的搜尋回應中提升內容的可見性。由於這些引擎通常結合來自多個來源的資訊來創建一個統一的回應,因此,GEO 需要考慮的因素比傳統 SEO 更為多樣,包括內容的長度、獨特性和如何呈現引用資訊​​。此外,GEO 還涉及使用一系列特別設計的印象指標,這些指標可以幫助內容創作者衡量和優化其網站在生成引擎回應中的表現​​。

總而言之,GEO 與傳統 SEO 的最大區別在於,它不僅關注於排名和可見性,更著重於如何在生成引擎的多元和對話式環境中優化內容。這要求內容創作者採用更加創新和靈活的方法來應對這些新型搜尋引擎的特點和需求​​。

GEO 方法及其應用

隨著人工智能搜尋引擎的興起,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的策略和技術變得至關重要。GEO 方法旨在通過文本修改和結構優化來提升網站在這些新型搜尋引擎回應中的可見性。這些方法包括從簡單的文體調整到引入新內容的結構化方式,其目的是無論查詢如何,都能增強網站內容的吸引力和相關性​​。

例如,GEO 方法中的一種是在文本中加入引用來源。這種簡單的添加可以顯著提高源網站在最終生成的回應中的可見性。另一種方法是添加相關統計數據,這不僅增加了內容的權威性,還有助於提升其在生成引擎回應中的位置​​。此外,強調文本中的某些部分並使用更有說服力的文體也是一種有效的 GEO 方法,它可以改善網站內容的可見性​​。

這些 GEO 方法的實際應用已經在多個案例中展示出它們的效果。例如,在 Perplexity.ai 這個已部署的生成引擎上進行的實驗表明,引用添加和統計數據添加等簡單方法可以在位置調整的字數計數和主觀印象上顯著提升性能​​。這些結果證明了 GEO 方法在實際應用中的有效性,並為內容創作者提供了實用的工具來適應新型搜尋引擎的挑戰。

實驗設計與評估

為深入理解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方法的成效,研究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精密的實驗,並創建了名為 GEO-BENCH 的基準測試集。這個測試集包含了 10,000 個來自多個來源的查詢,以模擬現實世界中的搜尋引擎應用情境。這些查詢根據其目標領域、難度和查詢意圖等維度進行了細致分類,以便全面評估 GEO 方法在不同情境下的效果​​。

評估方法主要聚焦於比較初始生成的回應和經過 GEO 方法修改後的回應之間的相對印象改善。這種相對改善是通過計算每個來源在生成引擎回應中的表現來確定的​​。實驗結果表明,GEO 方法能夠在多個方面提升網站內容的可見性。例如,在使用 Perplexity.ai 這個已部署的生成引擎進行的實驗中,GEO 方法在位置調整字數計數和主觀印象兩個指標上實現了顯著的性能提升。具體來說,統計數據添加方法在主觀印象上的改善達到了 37%,而引用添加方法在位置調整字數計數上的提升達到了 22%​​。

此外,對於不同領域的查詢,GEO 方法的效果也有所不同。研究發現,某些特定的 GEO 方法,如在辯論風格的查詢中使用權威性文體,能在特定類型的查詢中取得更好的結果​​。這些發現強調了在應用 GEO 方法時考慮特定領域的重要性,並為內容創作者提供了在這新時代下適應新型搜尋引擎環境的有效工具。

領域特定的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策略

在實施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方法時,考慮到不同領域對於優化策略的反應差異是至關重要的。根據 GEO-BENCH 基準測試集的分析,可以明顯看出 GEO 方法在不同類型的查詢中有著顯著不同的表現。例如,在辯論風格的查詢或與歷史相關的主題中,採用權威性和說服力較強的文體的 GEO 方法顯示出更高的效果。這種權威性文體的使用不僅提升了內容在生成引擎回應中的可見性,還增強了其對目標受眾的吸引力​​。

這一發現強調了在選擇和實施 GEO 方法時,必須考慮特定行業或市場的特點。例如,對於科學或醫療相關網站,提供詳實的數據支持和參考文獻是至關重要的。這些網站的內容應該專注於提供可信且精確的資訊,以及明確的來源引用,以提高其在生成引擎回應中的可見性和權威性。相反,對於娛樂或時尚類網站,創意和引人注目的元素則更為重要。這些網站可能會受益於使用更生動、具吸引力的語言和視覺元素,以吸引目標受眾的注意力​​。

GEO 方法在不同領域之間的效果差異也凸顯了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搜尋引擎環境而開發多元化和靈活的優化策略的重要性。例如,在 GEO-BENCH 的測試中,一些針對科技和健康領域的 GEO 方法表現出顯著的提升,而在娛樂或生活風格領域則需要不同的策略。這些結果強調了內容創作者需要不斷評估和調整其策略,以保持在競爭激烈的搜尋引擎環境中的優勢​​。

結語

這篇介紹的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方法,標誌著搜尋引擎優化領域的一個新時代。隨著人工智能和大型語言模型在搜尋引擎中的應用日益增加,GEO 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讓內容創作者能夠在這些先進的搜尋系統中提升其內容的可見性和影響力。這一新典範不僅強調了對傳統 SEO 策略的重新評估,還突出了針對特定領域和市場的定制化優化的重要性​​。

隨著搜尋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以預見到更多關於如何有效利用這些新型搜尋引擎的研究和創新。未來的研究可能會探討更複雜的優化方法,以及如何在這些不斷變化的技術環境中保持內容的相關性和吸引力。此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也可能看到更多針對用戶行為和偏好的個性化優化策略的出現​​。

GEO 開啟了一個新的搜尋引擎優化時代,對於內容創作者和數位市場專家而言,這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將需要不斷適應和創新,以確保在這個不斷演進的數字世界中保持競爭力。

進一步閱讀

史丹佛教授警告:完全遠距工作的人員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史丹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 Nicholas Bloom 最近發出了一個警告,他認為完全遠距工作的員工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Bloom 教授的這種觀點引起了人們對未來勞動力市場的關注,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後,遠距工作已經成為許多公司的常態。

Bloom 教授認為,完全遠距工作的員工,特別是那些工作內容重複且永久遠距的角色,最有可能被 AI 取代。他建議,要保護自己不被 AI 取代的最好方式是擔任需要一些面對面互動的角色,即使這種互動只發生在每隔一個月。這種觀點對於那些已經習慣於遠距工作的員工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

完全遠距工作的員工佔美國和北歐勞動力的10%。特別是那些100%永久遠距且工作內容重複的角色,如資料輸入、客服中心、人力資源、薪資計算等,最有可能被 AI 取代。這種情況對於那些依賴這些工作的員工來說,無疑是一種威脅。

然而,人工智能的發展並不全然是壞事。在一篇名為《Generative AI at Work》的研究中,作者 Erik Brynjolfsson、Danielle Li和Lindsey R. Raymond 研究了生成式 AI 在客服工作中的應用。他們使用了來自5,179名客服代表的數據,研究了生成式 AI 對話助手的分階段引入。研究發現,使用該工具的客服代表在解決問題的速度上平均提高了14%,其中新手和低技能工作者的提高幅度達到34%,而對於經驗豐富和高技能工作者的影響則微乎其微。這些結果暗示,生成式 AI 可以提高生產力,但對不同工作者的影響存在很大的異質性。該研究還發現,AI助手可以改善客戶情緒,提高員工留任率,並可能促使員工學習。

AI 的發展也可能對全球勞動力的部分工作進行自動化。例如, OpenAI 的 ChatGPT 等生成工具可以寫程式碼、生成行銷材料、創建課程計劃等。這種情況對於那些依賴這些工作的員工來說,無疑是一種威脅。一項由高盛發布的研究發現, 生成式 AI 的出現引發了對任務自動化快速加速的擔憂,這將帶來勞動成本節省並提高生產力。儘管生成式AI的潛力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其生成與人類創作的內容無法區分的能力以及打破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通信障礙反映了具有潛在巨大宏觀經濟影響的重大進步。如果生成式 AI 實現其承諾的功能,勞動力市場可能面臨重大破壞。根據美國和歐洲的職業任務數據,大約三分之二的現有工作面臨一定程度的 AI 自動化風險,生成式 AI 可能取代高達四分之一的現有工作。從研究中也可以看到 AI 自動化可能會影響台灣23%、中國25%、香港29%的全職勞動力。

資料來源:高盛

根據全球估算,生成式 AI 可能使18%、相當於3億全職工作受到自動化影響。好消息是,歷史上,自動化所帶來的工人流失通常會被創造新工作所抵消,新興技術創造的新職業在長期內佔據了大部分就業增長。

整體而言,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於勞動力市場來說,既有威脅也有機會。對於那些希望在未來的勞動力市場中保持競爭力的員工來說,了解 AI 的發展趨勢,並根據這些趨勢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技能,將是非常重要的。